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

紀紐約在紐約 4/20-4/24




紐約來到紐約六天了,跟朋友借了電腦趕緊來更新訊息。

第一天 : 搭了20幾個小時的交通工具,在 JFK 機場坐 air train 繞了好幾圈,才繞到附近的地鐵站!身上帶著30幾公斤的行李,在紐約地鐵站裡爬上爬下,還一直走錯邊... 接著轉搭往布魯克林區的地鐵L線,此段黑人居多,都很酷。害我也好想買一頂NY帽。晚上快10點時,終於抵達「BAS」布魯克林藝站。放下行李癱坐在沙發上,忽然聽到一陣地鐵經過的轟隆聲!不經放聲大笑。我在紐約了!

第二天 : 聽說要克服時差就是即使白天很累也不能睡,因此身體狀態會有點失神。想說那就別進曼哈頓,先好好認識布魯克林藝站附近的街道和店家,於是我吃了頓很鹹的麥當勞,然後拿著麥當勞咖啡開始逛起超級市場和 99cent 商店(差點被超級市場肉品區的冷氣凍僵)。這區有5成是黑人、3成拉丁美洲人,我忘了帶我的帽子、帽T和垮褲來,不然會更融入。

第三天(4/22): 終於進曼哈頓了!這天都在佈展,在展場認識了來 ISCP 駐村的台灣藝術家 - 劉和讓(讓哥),跟他去買材料順便認識紐約,還吃了道地的披薩配氣泡飲料。參觀完 ISCP 後下起小雨,在雨中奔向地鐵站很喘...

第四天(4/23): 去中國城買了國際電話卡,還吃了很中國的粗曠燒鴨販,又鹹又油... 在雜貨店買到黑松沙士才真感動!最後買了一顆高麗菜和三把青江菜回家 ~

第五天(4/24): 今晚6點開幕,來了非常多人,混雜著各式人種和各種語言。18:30 開始我便埋頭做起米糕龜,耳旁人們講話的聲音綜合成嗡嗡聲響。整個開幕過程非常的 party,「分食」時我像個 waiter 到處切甜米糕給人們吃,他們似乎熱於接受。也因為像 party(應該說根本就是)所以這個行為做起來異常順暢愉快。 P.S 特別感謝幫我翻譯的人們和紀錄的讓哥。

展覽現場

紀紐約在紐約 4/25-5/02




來到在紐約有小台北之稱的「法拉盛」上個網吧(網咖),終於可以上網了~ 不過這裡的鍵盤上沒有注音符號,打字全靠身體感了!

第六天(4/25): 紐約陰雨天,留在家裡做三餐 - 三明治、蔬菜番茄麵、培根蛋炒飯,不小心就過了一整天。晚上跟室友聊紐約趣事。

第七天(4/26): 紐約依然下著雨 ,街頭變的更髒亂了.. 忘了這天是星期一,跑到雀爾喜畫廊區撲空... 晚上又濕又累的跟 ERIC 碰面,他推薦我去一些紐約的天邊海角地帶。

第八天(4/27): 天空終於放晴了。去了一趟 SOHO,這裡還真適合觀光客,每隔幾條街就有警察 。街上遊客的相機一台比一台高檔,一整個觀光消費勝地... 完全感受不到當初藝術家聚集的痕跡。

第九天(4/28): 去 MOMA 看了70年代末行為藝術家 - Marina Abramović 的回顧展,我花了很多時間觀看她的每件作品和體驗展覽(現場有裸體模特兒),展名叫做「The Artist Is Present」她每天都會在現場重複做一件「與他人對看」的行為。

第十天(4/29): 時代廣場人擠人,這裡真是有點誇張,銀子會不小心就花掉了。我買了一頂灰黑色的「紐約大都會」隊棒球帽!不是洋基喔 ~

第十一天(4/30): 參觀大都會博物館,據說這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博物館這個機構真是奇怪,把所有東西都放在一起,像是在吃綜合維他命,想讓人一次看夠,但其實我很想吐。他們認為這樣的殿堂是文明的福祉,但我不覺得把 N 個木乃伊棺木和一座埃及神廟整個搬來紐約是件文明的事。相反的,這其實是件很賺錢的事,博物館把人群都帶來了紐約。

第十二天(5/01): 來紐約十幾天了,漸漸擺脫觀光客視野。我將步驟調慢,用自己的方式觀查這城市。「BAS」附近很適合觀察人們,這裡很南美洲,大家坐在門口的階梯上閒聊,時間過的很緩慢。

第十三天(5/02): 搭了1小時公車來到法拉盛(Flushing),發現公車比地鐵乾淨視野又好。在下公車處時迷路了(我在高速公路旁下車!),為何古今中外迷路的人都會走到墓地呢... 當然我也是其中之一,還好是在大白天.. 走出高速公路後,來到一個大公園,人山人海。大夥在烤肉、野餐、日光浴、蹓狗、打排球、踢足球...等,一派悠閒。且幾乎全都是南美洲人!這裡很輕鬆,很想加入,但我還在迷路中。後來穿過兩個類似的大公園後,終於抵達法拉盛。吃到比較接近台灣味的食物和喝杯珍奶後很滿足,真是充滿驚奇的路程。

紀紐約在紐約 5/04-5/09




第十五天(5/04): 跟兩位室友出門,用中文聊天太愉快,導致搭地鐵一直坐過站,從曼哈頓坐過頭到遇見洋基球場才驚覺!晚上去一趟5月底的展覽場地 NARS(New York Art Residency & Studios Foundation)參觀,這個駐村中心的建築物很狂野。

第十六天(5/05): 到 SOHO 附近的 New Museum 參觀,終於看到較前衛的當代藝術了!策展人是 Jeff Koons。新室友吳極在美術館外做了個街頭小行動,接著在林肯中心外再做一次時,我們被警察關心了!

第十七天(5/06): 逛雀爾喜畫廊區 24、25、26街。這些由舊廠房改建的畫廊,硬體設備水準都很高,裝裱、輸出、投影、展示品質很要求,作品形式卻可以很開放。

第十八天(5/07): 台灣藝術家劉和讓、許家維在 ISCP 駐村,這晚剛好是 ISCP 半年一次的開放工作室,在讓哥(劉和讓)的工作室遇到謝德慶老師!大夥圍成一圈就聊起來了。謝老師說 :「軟趴趴也可以很激進」,現在的謝老師談起藝術依然嚴肅正經,談起生活卻幽默風趣 ~

第十九天(5/08): 繼續逛了雀爾喜畫廊區 20、21、22、23街。今天是許多藝廊的聯合開幕,來開幕的人像參加時尚 party 似的,感覺很奇妙。畫廊裡再大如公共藝術般的兩層樓高雕塑都放的下。

第二十天(5/09): 看了惠特尼雙年展,是一大收穫。作品類型很多元。其實近幾年台灣辦的雙年展很不錯。


左 : 藝術家 謝德慶老師,右 : ISCP 駐村藝術家 劉和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