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2日 星期五

每年就等這一天


再怎麼說每年的農曆 15 都是我最興奮的日子,所以即使我已遠在彰化讀書,仍要專程趕回高雄去繞繞。小時後跟阿嬤住在六合夜市附近,那一帶算是僅舊於鹽埕區的老高雄市區,路不大,從阿嬤家往左走 100 公尺跟往右 400 公尺各有一間關帝廟。而在我童年時,最期待的就是每年元宵節這兩間廟舉辦的「乞龜」活動,及每隔幾個月某某神明生日時的「神轎」繞境。

開柑仔店的阿嬤家,總是有一堆大條煙的包裝紙盒(攤開裡面是白的,比 A4 大張),阿公都會拿來給我盡情塗鴉~ 而在畫面裡最常出現的當然就是糯米龜跟神轎,對我來說那就是最具美感的東西(比例、顏色、造型、質感兼具)

而今年元宵剛好還在放寒假,於是我又趁機跑回高雄了。目的當然是回來看每間廟裡的各式各樣平安龜囉。那麼,到底何謂乞龜?

根據 林曙光 先生於打狗瑣譚「米糕龜的由來」文中提及,大約六十年前鹽埕廟始發祥供信徒乞食平安的米糕龜(糯米龜),淵源流長的乞龜文化不僅代表傳統感念天地育萬物、祈添福壽的春祭儀式,更為地方常民文化中意義深遠節慶之一。

乞龜活動多在元宵節或神誕日,乞龜的規矩是今年所乞得之龜,可免費帶回,唯來年須加倍奉還,因此龜的體積將每年成倍數增大,數量會年年增多 ~

乞求的方式是由求乞者在神明面前祝禱,說明祈求目的、明年將歸還數量,再擲筊徵求神明同意,經過神明允許之後,則將香插在龜背以示「名龜有主」。神龜迎回家之後,在神案上祭拜,然後再分切食用,與親朋分享。

乞龜所使用的龜是以食品製成,並非真龜。其製成材料種類繁多、造型繁複。一般常見的有麵龜、鳳片龜、米糕龜、麵線龜、米包龜、沙其馬龜、黃金龜、錢龜、米粉龜、花生糖龜、米龜、餅龜、糖果龜等。龜的製造方式有以模型灌製(如鳳片龜、花生糖龜)、有堆砌成型(如米包龜、米粉龜)、有塑造而成(如米糕龜、麵線龜)等方式。製成龜狀後再加以裝飾,以求美觀。

根據我從小到大的觀察,目前只有高雄市跟澎湖縣有元宵乞龜活動,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日前對全市兩百三十八座廟宇調查,至今年仍有六十七家廟宇還保存著乞龜習俗,從農曆 15 開始乞龜,大多為期三天。

而我今年就騎著摩托車,由高雄市中心地帶開始繞起,往北騎到左營,晚上往南殺到五甲,只差沒搭渡船到旗津。大廟小廟看了 30 幾間,大龜小龜看了也破百隻了吧。但是... 最心繫我心的糯米龜卻快絕跡了!

糯米由於具可塑性,早年都由傳統師傅塑造而成,因此具有雕塑的美感,但因為糯米無法放久容易壞掉,近年來都改以其他易放置的食材罐頭替代,於是就由傳統的單一媒材龜變成複合媒材龜了...



附圖就是我最喜歡的SIZE(我畫裡、記憶裡、朝思暮想的就是這款)- 中龜,以熟糯米 1 斗或 2 斗塑造為主,一般台語俗稱「米糕龜」。由造型風格可知,這些龜分別是由 3 間店的老師傅做成。

圖為 2006 拍的,今年用傳統單眼拍還沒洗出來,但今年只看到其中 2 位師傅的米糕龜了,而且數量稀少。左下角那間看到六隻,左上角那間只看到一隻,而右上角那間師傅只做小隻的了。

ps 今年有遇到做左上角那隻米龜的師傅,從小到大看他捏塑米糕龜、乞他做的米糕龜、吃他做的米糕龜、畫他做的米糕龜,真想請他收我為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