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

紀紐約在紐約 4/20-4/24




紐約來到紐約六天了,跟朋友借了電腦趕緊來更新訊息。

第一天 : 搭了20幾個小時的交通工具,在 JFK 機場坐 air train 繞了好幾圈,才繞到附近的地鐵站!身上帶著30幾公斤的行李,在紐約地鐵站裡爬上爬下,還一直走錯邊... 接著轉搭往布魯克林區的地鐵L線,此段黑人居多,都很酷。害我也好想買一頂NY帽。晚上快10點時,終於抵達「BAS」布魯克林藝站。放下行李癱坐在沙發上,忽然聽到一陣地鐵經過的轟隆聲!不經放聲大笑。我在紐約了!

第二天 : 聽說要克服時差就是即使白天很累也不能睡,因此身體狀態會有點失神。想說那就別進曼哈頓,先好好認識布魯克林藝站附近的街道和店家,於是我吃了頓很鹹的麥當勞,然後拿著麥當勞咖啡開始逛起超級市場和 99cent 商店(差點被超級市場肉品區的冷氣凍僵)。這區有5成是黑人、3成拉丁美洲人,我忘了帶我的帽子、帽T和垮褲來,不然會更融入。

第三天(4/22): 終於進曼哈頓了!這天都在佈展,在展場認識了來 ISCP 駐村的台灣藝術家 - 劉和讓(讓哥),跟他去買材料順便認識紐約,還吃了道地的披薩配氣泡飲料。參觀完 ISCP 後下起小雨,在雨中奔向地鐵站很喘...

第四天(4/23): 去中國城買了國際電話卡,還吃了很中國的粗曠燒鴨販,又鹹又油... 在雜貨店買到黑松沙士才真感動!最後買了一顆高麗菜和三把青江菜回家 ~

第五天(4/24): 今晚6點開幕,來了非常多人,混雜著各式人種和各種語言。18:30 開始我便埋頭做起米糕龜,耳旁人們講話的聲音綜合成嗡嗡聲響。整個開幕過程非常的 party,「分食」時我像個 waiter 到處切甜米糕給人們吃,他們似乎熱於接受。也因為像 party(應該說根本就是)所以這個行為做起來異常順暢愉快。 P.S 特別感謝幫我翻譯的人們和紀錄的讓哥。

展覽現場

紀紐約在紐約 4/25-5/02




來到在紐約有小台北之稱的「法拉盛」上個網吧(網咖),終於可以上網了~ 不過這裡的鍵盤上沒有注音符號,打字全靠身體感了!

第六天(4/25): 紐約陰雨天,留在家裡做三餐 - 三明治、蔬菜番茄麵、培根蛋炒飯,不小心就過了一整天。晚上跟室友聊紐約趣事。

第七天(4/26): 紐約依然下著雨 ,街頭變的更髒亂了.. 忘了這天是星期一,跑到雀爾喜畫廊區撲空... 晚上又濕又累的跟 ERIC 碰面,他推薦我去一些紐約的天邊海角地帶。

第八天(4/27): 天空終於放晴了。去了一趟 SOHO,這裡還真適合觀光客,每隔幾條街就有警察 。街上遊客的相機一台比一台高檔,一整個觀光消費勝地... 完全感受不到當初藝術家聚集的痕跡。

第九天(4/28): 去 MOMA 看了70年代末行為藝術家 - Marina Abramović 的回顧展,我花了很多時間觀看她的每件作品和體驗展覽(現場有裸體模特兒),展名叫做「The Artist Is Present」她每天都會在現場重複做一件「與他人對看」的行為。

第十天(4/29): 時代廣場人擠人,這裡真是有點誇張,銀子會不小心就花掉了。我買了一頂灰黑色的「紐約大都會」隊棒球帽!不是洋基喔 ~

第十一天(4/30): 參觀大都會博物館,據說這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博物館這個機構真是奇怪,把所有東西都放在一起,像是在吃綜合維他命,想讓人一次看夠,但其實我很想吐。他們認為這樣的殿堂是文明的福祉,但我不覺得把 N 個木乃伊棺木和一座埃及神廟整個搬來紐約是件文明的事。相反的,這其實是件很賺錢的事,博物館把人群都帶來了紐約。

第十二天(5/01): 來紐約十幾天了,漸漸擺脫觀光客視野。我將步驟調慢,用自己的方式觀查這城市。「BAS」附近很適合觀察人們,這裡很南美洲,大家坐在門口的階梯上閒聊,時間過的很緩慢。

第十三天(5/02): 搭了1小時公車來到法拉盛(Flushing),發現公車比地鐵乾淨視野又好。在下公車處時迷路了(我在高速公路旁下車!),為何古今中外迷路的人都會走到墓地呢... 當然我也是其中之一,還好是在大白天.. 走出高速公路後,來到一個大公園,人山人海。大夥在烤肉、野餐、日光浴、蹓狗、打排球、踢足球...等,一派悠閒。且幾乎全都是南美洲人!這裡很輕鬆,很想加入,但我還在迷路中。後來穿過兩個類似的大公園後,終於抵達法拉盛。吃到比較接近台灣味的食物和喝杯珍奶後很滿足,真是充滿驚奇的路程。

紀紐約在紐約 5/04-5/09




第十五天(5/04): 跟兩位室友出門,用中文聊天太愉快,導致搭地鐵一直坐過站,從曼哈頓坐過頭到遇見洋基球場才驚覺!晚上去一趟5月底的展覽場地 NARS(New York Art Residency & Studios Foundation)參觀,這個駐村中心的建築物很狂野。

第十六天(5/05): 到 SOHO 附近的 New Museum 參觀,終於看到較前衛的當代藝術了!策展人是 Jeff Koons。新室友吳極在美術館外做了個街頭小行動,接著在林肯中心外再做一次時,我們被警察關心了!

第十七天(5/06): 逛雀爾喜畫廊區 24、25、26街。這些由舊廠房改建的畫廊,硬體設備水準都很高,裝裱、輸出、投影、展示品質很要求,作品形式卻可以很開放。

第十八天(5/07): 台灣藝術家劉和讓、許家維在 ISCP 駐村,這晚剛好是 ISCP 半年一次的開放工作室,在讓哥(劉和讓)的工作室遇到謝德慶老師!大夥圍成一圈就聊起來了。謝老師說 :「軟趴趴也可以很激進」,現在的謝老師談起藝術依然嚴肅正經,談起生活卻幽默風趣 ~

第十九天(5/08): 繼續逛了雀爾喜畫廊區 20、21、22、23街。今天是許多藝廊的聯合開幕,來開幕的人像參加時尚 party 似的,感覺很奇妙。畫廊裡再大如公共藝術般的兩層樓高雕塑都放的下。

第二十天(5/09): 看了惠特尼雙年展,是一大收穫。作品類型很多元。其實近幾年台灣辦的雙年展很不錯。


左 : 藝術家 謝德慶老師,右 : ISCP 駐村藝術家 劉和讓

2009年2月12日 星期四

追平安龜的少年


元宵節前一晚9點多才抵達高雄的我,提著行李走往阿嬤家,從火車站到阿嬤家只有短短10分鐘的路程,是一條既熟悉又充滿回憶的路,途中會經過一個市場,裡面有2家賣糕點的攤販,元宵前夕就會開始用糯米、麵線、土豆糖等材料做平安龜,晚上經過時已經都打烊了,只剩下一隻做好的麵線龜王還沒送到廟裡,它如在等候我似著與我對望,那刻內心的情緒瞬時沸騰,右眼不經易的濕了一角,它們在等待我,而我也在等待它們。


市場裡的麵線龜王

我回來了!是的!在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慶典裡,我又再次展開瘋狂的追逐平安龜之旅 ~ 今年剛好弟弟在高雄實習借住阿嬤家,於是早上8:00送他去公司後,我就騎上他的機車,開始一間接著一間廟宇尋找平安龜 ~

今年路線是從小港、五甲開始往上到鹽程區、興新區、苓雅區,然後再往西到旗津,又加上穿插著東西向的路(一心.二聖.三多.四維.五福.六和.七賢)一條一條的從頭騎到尾!基本上這次高雄元宵乞龜之旅除了左營以北跟鳳山之外的地方我都已經踏遍了!


五甲媽祖廟的麵粉酥大龜王和土地公廟的小龜王

由五甲地區開始了今年的尋龜之旅,這是一個令人感到親切又陌生的地方,我在這裡出生,滿週歲之前我都住在這裡,就在有名的五甲媽祖廟附近,我媽說她懷我時老爸都會帶她到午甲廟旁的夜市吃東西喔。

依我近兩年的調查,五甲這一帶的平安龜都以麵粉酥龜為主,其中媽祖廟的3638斤龜王最大,另外也有如市場旁土地公廟的小龜王,小而美、小而齊全。


「小港區」敬天宮的1000斤米糕龜王

而小港區這間「敬天宮」的1000斤米糕龜王,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麼大的米糕龜,也許小時後曾看過,但自從國中之後米糕龜就越來越少(跟時代環境變遷有關),更別說是如此巨大斤數的米糕龜囉!至於怎麼找到這隻龜王的?我是在鹽程區從製造這隻龜王的師傅那聽來的,迷路迷了好久才終於找到。


「鹽程區」的米糕龜、米糕龜王、肪片龜王、麵線龜王

至於鹽程區,這個曾是高雄最繁榮的地帶,現今仍保留著當時的氣息,房子、居民、生活型態等等,景物依舊,人事依舊!這裡也是相傳高雄最早的元宵乞龜活動發源地,幾乎這區的所有廟宇都有乞龜活動,也是平安龜數量最多、最密集的地方了。而且製作平安龜的材料是以最傳統的糯米、麵線、肪片為主,所以我在此區可說是大飽眼福,因為我最愛看米糕龜了,尤其比較不同師傅做的不同風格米糕龜更是我從小到大的樂趣,像今年「文武聖殿」的2隻各300斤米糕龜王,剛好就是由2間不同師傅所做的。

另外鹽程區的人們都非常熱情參與這個常民文化,常有阿桑、阿伯以為我是記者,要我替他們多多宣傳、歡迎大家來~ 而這裡的大廟小廟也非常多,有時大廟裡有大龜王、小廟有小龜王,又有時小廟是大龜王、大廟是小龜王,非常有趣。我在這區有乞求了一隻一斤的小米糕龜喔!


「新興區」的米糕龜、麵線龜、麵線龜王、複合媒材龜王

再來就是我小時後開始接觸乞龜活動的新興區了,「新興區」名副其實的是在鹽埕區之後新興起的區域,我阿嬤家就在這裡,我小時後就從這裡開始認識平安龜,並且由此區為中心逐步向外擴張追尋平安龜的版圖,從小時候阿嬤帶我走路去看乞龜,到後來自己騎腳踏車四處去看,到現在瘋狂的騎機車追尋,哪個轉角有廟、哪個路口旁有廟、哪條小巷裡有廟,都不是靠地圖告訴我,而是從小經驗累積下來的結果,怎麼走最順?跟著我的記憶走最準!

興新區的平安龜有傳統材料做的也有複合媒材,複合媒材龜的出現是因應現代人的生活飲食需求而產生,使用多種可放置的食材(如罐頭、白米包、盒裝餅乾雜糧等)製作而成。但相對於傳統的糯米、肪片、麵線等食材,複合媒材龜較不易「塑形」,所以製作上也比較困難,不過近幾年發現複合媒材龜越做越好看、也越做越巨大,且不再以「斤」計量,改以「價錢」計量,例如今年「明聖殿」的複合媒材龜王就價值13000元,另外「扶鳳殿」仍有傳統560斤的麵線龜王喔!


「苓雅區」的麵線龜、米糕龜、複合媒材龜和土豆糖龜

最後來到了苓雅區 - 這個陪我度過青春期的高雄舊家所在地,此區相對於鹽埕、新興區是更新的區了,也可以說是目前高雄最繁榮的地區(百貨商圈聚集、市政中心設立),所以這一帶平安龜比較少,因為廟宇比較少,不過我還是憑我的記憶以及敏銳的對於廟宇和平安龜的感應(像是一種招喚),新發現了不少擁有乞龜活動的廟宇和新製作風格的平安龜。

在走訪廟宇時,我也樂於和廟旁的老人們、阿桑們攀談,聽他們說些什們、他們也樂於跟我分享今年龜王目前已經幾「杯」了(信眾的連續聖杯數最多的人可把平安龜帶乞回家),然後除了要我明年還要再來看之外,有個阿姨還希望我把平安龜的照片放在部落格跟大家分享、多推廣這個常民文化。呵呵!我當然樂此不疲啊 ~

這次尋龜之旅在連續2個整天的追尋下結束了,每天從一早8點出門開始到晚上10點左右,我幾乎都在路上!共拜訪了57間廟!拍了450張照片!看了有近百隻平安龜吧 ~ 最後附上我在鹽埕區「文武聖殿」乞求到的1斤(台斤)米糕龜,祝福大家都平安健康囉。



2008 年的元宵尋龜紀錄
https://nypark.blogspot.com/2008/02/blog-post.html

2008年2月22日 星期五

每年就等這一天


再怎麼說每年的農曆 15 都是我最興奮的日子,所以即使我已遠在彰化讀書,仍要專程趕回高雄去繞繞。小時後跟阿嬤住在六合夜市附近,那一帶算是僅舊於鹽埕區的老高雄市區,路不大,從阿嬤家往左走 100 公尺跟往右 400 公尺各有一間關帝廟。而在我童年時,最期待的就是每年元宵節這兩間廟舉辦的「乞龜」活動,及每隔幾個月某某神明生日時的「神轎」繞境。

開柑仔店的阿嬤家,總是有一堆大條煙的包裝紙盒(攤開裡面是白的,比 A4 大張),阿公都會拿來給我盡情塗鴉~ 而在畫面裡最常出現的當然就是糯米龜跟神轎,對我來說那就是最具美感的東西(比例、顏色、造型、質感兼具)

而今年元宵剛好還在放寒假,於是我又趁機跑回高雄了。目的當然是回來看每間廟裡的各式各樣平安龜囉。那麼,到底何謂乞龜?

根據 林曙光 先生於打狗瑣譚「米糕龜的由來」文中提及,大約六十年前鹽埕廟始發祥供信徒乞食平安的米糕龜(糯米龜),淵源流長的乞龜文化不僅代表傳統感念天地育萬物、祈添福壽的春祭儀式,更為地方常民文化中意義深遠節慶之一。

乞龜活動多在元宵節或神誕日,乞龜的規矩是今年所乞得之龜,可免費帶回,唯來年須加倍奉還,因此龜的體積將每年成倍數增大,數量會年年增多 ~

乞求的方式是由求乞者在神明面前祝禱,說明祈求目的、明年將歸還數量,再擲筊徵求神明同意,經過神明允許之後,則將香插在龜背以示「名龜有主」。神龜迎回家之後,在神案上祭拜,然後再分切食用,與親朋分享。

乞龜所使用的龜是以食品製成,並非真龜。其製成材料種類繁多、造型繁複。一般常見的有麵龜、鳳片龜、米糕龜、麵線龜、米包龜、沙其馬龜、黃金龜、錢龜、米粉龜、花生糖龜、米龜、餅龜、糖果龜等。龜的製造方式有以模型灌製(如鳳片龜、花生糖龜)、有堆砌成型(如米包龜、米粉龜)、有塑造而成(如米糕龜、麵線龜)等方式。製成龜狀後再加以裝飾,以求美觀。

根據我從小到大的觀察,目前只有高雄市跟澎湖縣有元宵乞龜活動,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日前對全市兩百三十八座廟宇調查,至今年仍有六十七家廟宇還保存著乞龜習俗,從農曆 15 開始乞龜,大多為期三天。

而我今年就騎著摩托車,由高雄市中心地帶開始繞起,往北騎到左營,晚上往南殺到五甲,只差沒搭渡船到旗津。大廟小廟看了 30 幾間,大龜小龜看了也破百隻了吧。但是... 最心繫我心的糯米龜卻快絕跡了!

糯米由於具可塑性,早年都由傳統師傅塑造而成,因此具有雕塑的美感,但因為糯米無法放久容易壞掉,近年來都改以其他易放置的食材罐頭替代,於是就由傳統的單一媒材龜變成複合媒材龜了...



附圖就是我最喜歡的SIZE(我畫裡、記憶裡、朝思暮想的就是這款)- 中龜,以熟糯米 1 斗或 2 斗塑造為主,一般台語俗稱「米糕龜」。由造型風格可知,這些龜分別是由 3 間店的老師傅做成。

圖為 2006 拍的,今年用傳統單眼拍還沒洗出來,但今年只看到其中 2 位師傅的米糕龜了,而且數量稀少。左下角那間看到六隻,左上角那間只看到一隻,而右上角那間師傅只做小隻的了。

ps 今年有遇到做左上角那隻米龜的師傅,從小到大看他捏塑米糕龜、乞他做的米糕龜、吃他做的米糕龜、畫他做的米糕龜,真想請他收我為徒!